马修·艾克斯特英译的蒋贡康楚《蒋扬钦哲旺波传》序言

无论书籍和教法有多么深奥,我们许多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书籍和教法,我们还需要一个真实的人作为榜样——他能在一切作为中真正体现这些书本和教法,即使他是过去的人。

就像一个工程师,他的生命与工作是因为对发明第一架飞机、设计巴拿马运河或者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先驱者们有所了解而获得启发和鼓舞。同样,对于我们这些略窥空性、佛陀的悲心与智慧的人来说,了解往昔伟大大师们的事迹以及他们如何运用时间与精力,能令我们受到启发和鼓舞。而在这些大师之中,蒋扬钦哲旺波如同晨星般闪耀。

还有谁是记录蒋扬钦哲旺波生平的最佳人选呢?他(蒋贡康楚)既是这位大师的弟子,也是他的上师——如此真正非凡的关系已经告诉我们一些特殊的事情。

由于所有这些原因以及其他更多的原因,大家必须好好珍视由马修·艾克斯特翻译的这部蒋贡康楚所著的《蒋扬钦哲旺波传》。现在钦哲基金会献上此译本,庆祝蒋扬钦哲旺波的两百周年诞辰纪念。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20年5月
印度 比尔

(中文翻译:Bella Chao)

藏传佛教不分教派运动大师《蒋扬钦哲旺波传》

贡珠.云丹嘉措 著
张炜明 译

宗教文化出版社

简体中文版引言

我们人类数千年来养成众多的习性,其中之一就是热衷于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历史记录下来,并以它作为参考,为我们的子女策划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佛教徒也不例外。他们详尽地记载了释迦牟尼佛与弟子们的生平事迹,以及佛陀教法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社会中传扬的历史。

一般而言,我觉得研读历史对我们会很有收获。但这并不是指去衡量前人行为的价值,以便完全仿效;而是用来了解并欣赏佛陀教法如何融入各个不同的文化后,被调适、阐释与应用。

对于资质有限、不善理解的我们来说,博奥精深的佛法——尤其是缘起与空性的佛学哲理,经常沦为一种高度知识性的娱乐,要不然就是一种玄妙的抽象概念。对我们而言,能有一个确实将佛教哲理实践于生活中的真人实例,是如此的重要。那是因为只有透过这样的典范,教法对我们来说才会显得实在与生动,进而让我们体会到,其实我们可以将教法应用于自身的心识与生活之中。

蒋扬钦哲旺波,又名贡嘎丹巴坚赞,亦称为白玛沃瑟东嘎林巴——是一位真正笃行佛陀教法生活的最崇高典范。在他许多非凡与可敬的特质当中,坚忍力是其中之一。他毕生寻访过逾一百十三位上师,并向他们请求教法。然后,他并非仅将那些教授与修法移交到笔记本上去而已,而是真正地付诸实修,并有所证悟。即便如此,他还不满意,因为他持续搜集这些教法,并加以印行。为了确保诸传承得以延续,他更将教法传给许多他最为信任的弟子,如蒋贡康楚、麦彭仁波切,以及蒋贡洛德旺波。

蒋扬钦哲旺波如此不辞劳苦地从事这一切事业,并非为了要替自己赢得名声或财富,而是出于一股对佛法之前景感到超乎一切的深切忧虑所致。因为在当时,西藏的佛法正日趋没落。为此,他四处寻访各个稀有传承之持有者。假使这些传承持有者目不识丁,他还会教导他们如何阅读,以便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教授与灌顶,并确保传承无一流失。我们今日能领受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诸多教法,都要归功于他如此锲而不舍地追寻濒临灭绝的传承的结果。

除此之外,当有人问他隶属于哪一个教派时,他会坚持说:“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他不说自己是宁玛、噶举、萨迦或格鲁派,是为了要强调他对利美精神的坚定信念。即便在今日,这个提倡不分教派的”利美运动“,仍被认为是个相当激进的运动。从西藏的历史背景来看,他要维持这样的一种态度,几乎是超乎想象的。

这部蒋扬钦哲旺波传记的作者不是别人,而是他亲密的弟子兼上师,即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他本身与无以伦比的钦哲旺波同等无别。

不幸的是,生活在这末法时期的我们,翻阅着关于这么一位伟人的书籍时,暗地里渴望的却是戏剧与娱乐。因此我有些担心,伟大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在传记里每一段偈颂所包含的令人惊奇之深邃涵义,会完完全全地被忽视。

其实,将这部典籍形容为“传记”,本身就是低估了它的伟大,因为它涵盖了一切法乘的圆满之道。当我们听闻它的文字时,只要稍加努力,说不定还能够领悟到标题中 “rnam thar”的真正含义 ——“听闻得度”。无论如何,我冀望至少会有一些阅读或听闻这部著作的人们,能与文殊怙主本身结上法缘。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08年6月16日

姚仁喜 校对
黄净蕊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