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哲聚焦

2020年11月

佛法教师培训

—— 喜马拉雅学者在西方

 

“我的愿景是建立设施和培养教师,以便在未来的一百年里,佛法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为了培养21世纪及未来的合格佛法教师,我们需要同时培训西方的老师和喜马拉雅系学者。本期,我们将报道钦哲基金会所资助的,四位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杰出学者在西方的学习情况。他们分别是目前正在德国汉堡大学学习的索南嘉措和悉塔桑度,以及在美国那诺巴大学学习的吉美罗多和普布次仁。
图片:次仁(左边)和吉美于博尔德市那诺巴主校园前

从不丹到德国

宗萨佛学院毕业生在汉堡大学深造

 

索南和悉塔均来自于东方的不丹王国。他们分别于2017和2018年加入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的印度和西藏研究系进行更深入的佛学研究。在此之前,两位曾在位于印度北部炯达拉的宗萨钦哲确吉罗卓佛学院学习多年。

索南于今年年初取得了他的文学硕士学位,现已顺利开始他的博士学位课程,主要是从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研究佛教认识论。同时,应学系的邀请,精通中观以及其他很多古典佛学论典的索南开始教授古典藏语。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他也在学习梵文和德文。于校园之外,他定期在汉堡的佛法中心给予佛法教导,他也为弥兰王计划提供教学与翻译工作。弥兰王计划是由钦哲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培训西方佛法教师的计划。

索南告诉我们:“在传统佛教寺院环境里浸润长达十几年后来到西方学术机构学习,在实际生活与知识环境方面对我来讲都是个巨大改变,有时甚至是挑战。我来自一个小村庄,在汉堡这样的大城市里不太容易找到方向。

通过由钦哲基金会发起的另一项计划——弥兰王计划,我可以向西方佛法修持者教授一些重要的寺院课程。同时我有机会为汉堡的本觉佛学中心的朋友教授一些佛法的经典。我本人也因此可以延续自13年前起,在喜马拉雅山区寺院里开始的佛教文学和哲学的学习。

悉塔较索南晚一年抵达汉堡。他目前正在撰写他的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其内容为研究札巴坚赞尊者 (1147 – 1216) 所著《远离四种执着》的手稿以及翻译该文本和其释论。

照片(左):悉塔在汉堡,背景为汉堡市政厅,2019年3月。(右):索南在台湾參加弥兰王计划密集培训,2020年3月。

 

汉堡大学亚非学院印度和西藏研究系的教授多杰旺楚博士是索南的博士课程导师。自索南和悉塔加入该系以来,他也一直给予他们指导。旺楚教授跟我们分享道:“首先,我要感谢钦哲基金会对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我系继续深造学习。特别是帮助像索南和悉塔这样从南亚佛教寺院里来的学生,让他们可以来到这里和我一起学习。

总的来讲,目前此类学生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特别是那些希望在其研究领域成为严谨学者的学生。比如,那些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和学者如果连基本可用的梵文知识都没有,比起那些具有此方面知识的学生来讲,他们就比较不利。因此,我强烈建议他们去选修梵文课程。他们都听了我的建议也还在学习梵文。同样,在德国学习,如果因为不懂德语,从而无法使用对他们研究至关重要的二手资料,这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劣势。因此我尝试鼓励他们也学习德文。他们也这样做了。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想要取得良好的培训和坚实的基础,很不幸地,并无捷径可寻。

他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适应学术惯例,并始终如一地严格使用学术研究工具和方法。不过,我很有信心他们可以轻松地应对这些挑战。

“再次感谢宗萨仁波切和钦哲基金会帮助我们‘培养学者’”。

钦哲基金会与汉堡大学已经合作了10年。早在2011年1月,在钦哲基金会的资助下,旺楚教授在汉堡大学亚非学院印度和西藏研究系成立了“钦哲藏传佛教文献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对西藏文献(特别是佛学文献)进行学术研究。

从印度到美国
在博尔德市那诺巴大学的僧侣学者
—— 作者朱迪斯·辛默·布朗博士和卡塞尔·格罗斯

 

今年一月初,两位可爱的年轻僧侣——来自印度北部炯达拉的宗萨钦哲确吉罗卓佛学院的普布次仁和来自札西炯(距离炯达拉不远)的吉美罗多——来到博尔德市,在那诺巴大学上课。他们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那诺巴大学,体验在美国如何用英语教授佛法,并且与美国的大学生直接交流。尽管遭遇此次始料未及的疫情,次仁和吉美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都进展顺利,他们现正在那诺巴大学教职员的全力支持下,准备申请哈佛大学神学院何鸿毅家族基金会奖学金。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次仁和吉美在那诺巴雪狮学生宿舍安顿好后就开始研究他们将会选择哪些课程。在试听了三门课后,他们决定把三门课都选上:一门以阿毗达摩为初步重点的的佛学院风格的课程,一门关于二转法轮(菩萨道和中道)的课程,和一门关于慈爱空间觉知的课程。

第一门课程与他们在印度的学习类似,但更强调禅修练习和阿毗达摩对修行者的相关性。第二门课程以印度大乘传统为基础,侧重于在藏地佛教传统为基础教授的佛经和释论。尽管次仁和吉美对这两门课的主题非常熟悉,但他们觉得课程对修行、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重视非常引人入胜。他们也对西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所提的问题感到好奇。

第三门课程“慈爱”是以那诺巴创始人邱阳创巴仁波切的传法为基础,将金刚乘介绍给对藏传佛教不甚了解的西方听众。这项训练是那诺巴的基础课,针对心理学、教育、艺术和佛教研究开发了多种版本,每种版本对曼陀罗原理有不同的侧重。除了阅读外,学生还在五个不同的房间里进行单独的姿势练习,每个房间的颜色、形状和照明分别适合于曼陀罗的五个点。在房间里的姿势练习能确保教材能以体验的方式教授,强调烦恼和五方佛的智慧维度。僧侣发现参与关于情绪和日常生活的讨论使他们体会到美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学期的进行,他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让他们的同学欣喜不已。

次仁和吉美每周都会跟他们的英语老师卡塞尔·格罗斯学习,卡塞尔曾在宗萨佛学院任教。由于她也是一位长期的佛法修行者,而且最初是创巴仁波切的学生,在他们的要求下,他们开始阅读创巴仁波切《珍宝》一书的第一卷,这是创巴仁波切为西方学生而设的许多修行课程中的小乘教学。尽管他们的英文很好,但总还有很多要学,尤其是写作方面。卡塞尔说 :“对于这两位从印度来到博尔德想要了解西方,聪明的藏族年轻人来说,一切进展得相当顺利。他们很快就能理解要旨。一天次仁说:‘你知道,当人们谈论他们的‘问题(英文:issues)’时,我们真的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现在仅仅几个月后,他们对同学所纠结的个人及社会‘问题’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敏感度。”

他们立即购买了公交通行卡,开了银行账户,并在附近一家杂货店找到了大多数他们所需的食物。很快他们在一家印度杂货店找到很难买到的香料。他们的第一次出游,是由吉美的一位基督徒室友带他们去了丹佛的一座教堂。两位不丹的访问教授带他们去了香巴拉山中心参观法身大佛塔。他们的室友还带他们去落基山脉远足,去丹佛考察城市,并一起在博尔德周边骑自行车。在学生社区中,他们与同学一起参加了学习小组,室友们高兴能吃到他们做的咖喱饭。

次仁和吉美喜欢骑着自行车探索博尔德街区

修行方面,他们在藏历新年参加了博尔德香巴拉中心的活动,并参与了在那诺巴的大手印仪轨藏历新年盛宴,与其他参加者一起持诵,就像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一样。卡塞尔说:“吉美后来告诉我,他训练有素,即使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也能全心全意地持诵。”他们上了一个有关慈悲的周末课程,探索藏传佛教、禅宗、净土宗的慈悲修行,对与同学们进行有组织的对话会以及学习在指导下的慈悲修行,他们都很感兴趣。

当疫情爆发后,那诺巴大学将所有课程转为线上,次仁和吉美马上就进入每周很多小时线上课程的新常规。尽管他们想亲自见到自己的同学,但他们还是与室友一起留在雪狮宿舍,很快学会“社交距离”并带着口罩去购物。他们和家人保持联系,让家人知道他们安全和健康。由于科罗拉多州政府要求关闭所有设施,他们也很想念图书馆和校园。然而他们很高兴有机会做整早的修习,并说僧侣在疫情期间闭关是很自然的。他们在那诺巴的教授朱迪斯·辛默·布朗博士每周与他们会面几次,讨论他们的学习和问题。她观察到“次仁和吉美是如此的精神抖擞和聪明,他们对于在印度如何在佛学院以及向居士教授佛法有了新的想法。他们很快地融入了那诺巴社区,并在疫情期间顺利地过渡。”

他们的夏季计划也因疫情而被中断。他们没有参观各个闭关场所,而是进行了在线闭关,包括竹庆本乐仁波切在尼塔萨研究所的课程和朱迪×利夫的宝藏闭关。六月份,一位前甘波修道院的僧侣洛登×尼玛从香巴拉山中心来到博尔德,亲自为他们讲解了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训练教法和禅修方法,他们非常喜欢,认为这些教法非常有力量。他们说他们之前可以阅读创巴仁波切香巴拉书籍中的文字,但现在他们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并认为这些教法对亚洲和西方的僧侣、居士都适用。

次仁和吉美意识到,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需要隔离,他们觉得博尔德和科罗拉多州是很美丽的地方,在这里隔离也很愉快。他们尤其喜欢沿着博尔德小溪,在附近街区,和城市边缘的岩层中徒步和骑自行车。

有关次仁和吉美的近况

次仁和吉美在那诺巴大学继续两个春季课程的学习,由于新冠疫情防疫的要求,学习以面授课程及线上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他们正在学习“初转法轮”的内容,这是一个基于上座部佛教经典教义的研究生研讨课程,学习的重点有关佛陀的生平,四圣谛,业、因和果,以及早期僧侣们所创作的诗歌。

他们所学习的第二门课程叫做“正念沟通”,强调宗教疗愈的技能与灵性关怀。虽然这两门课对他们都颇具吸引力,但第二门课程中所强调的佛教僧侣在心理疗愈方面的技巧训练,令他们印象尤为深刻。他们学习如何倾听同学们的挑战,俩俩分享或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内心的脆弱。他们从中所得到的启示是,原来深入内心的倾听与分享具有这样的疗愈效力。基于这些体验,他们对僧侣或牧师的工作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中包括神职人员或僧侣的疗愈咨询,冲突调解,小组促进,西方式风格的佛法教学等。吉美注意到,了解了这些讯息,将会使得与那些遭受痛苦的人相处变得容易许多。而次仁也说:“回首人生,我知道过去所走过的路,就是为了让自己准备从事这种类型的工作”。

由于次仁和吉美对神学硕士课程产生了新的兴趣,他们决定申请哈佛大学神学院何鸿毅家族基金会的奖学金,该奖学金专门针对亚洲佛教徒,以培训他们更好地为家乡社区提供服务。正如该项奖学金计划的捐赠指南中所申明的,这项竞争激烈的奖学金项目,旨在资助在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学习,“以帮助学员从国际视野提升对佛教的认识”。因此,次仁和吉美现在正在准备十二月中旬的托福阅读、写作和听力理解的考试,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英语老师,同时也是外语课程教授的卡塞尔·格罗斯在阅读及写作方面的深入辅导及支持。那诺巴大学的教职员工则为他们在准备哈佛的申请书中阐明申请目的提供了帮助。两个学生都觉得申请的过程强化了他们英语的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西方学术与佛教文化的理解,并进一步完善了他们对自身未来职业兴趣的探索。

与此同时,他们也参加了各种在线培训、线上会议及禅修项目,包括由邱阳创巴仁波切所设计的、旨在帮助西方听众了解禅修的周末课程。尽管疫情肆虐,但他们的学习生活依旧十分繁忙、并且也非常投入。几个月过去了,次仁和吉美通过与朋友及同学们就个人禅修体验所进行的交流,建立了更为深入的联结与相互理解,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每一天学习所获得的丰富收获。

其他讯息

了解弥兰王计划,一个为期十年的西方现代佛学院

重温影片:与达斯夫人学习“将21世纪的方法带入寺院课堂”

已故的卡洛琳‧坎乔罗(Carolyn Kanjoro)所著,钦哲基金会首届儿童图书奖作品 Sit with Me(英文书)已公开发售。

观看仁波切近期开示:“当代佛教对神话、语言、全球化和社会价值的看法”,11月25日,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