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种子系列 | 第二期
南方人教育计划:心的探索
2023年8月

钦哲基金会近年来开展和设立了若干儿童教育计划和学校,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其在此领域的影响力,我们特辟“菩提种子”通讯专栏,邀请这些教育计划和学校的代表来介绍他们的运作和体验,并特别对应于宗萨钦哲仁波切有关儿童教育的开示进行反思,分享心得。
继上期“中道教育”后,本期我们介绍南方人教育计划,该计划是为不丹德瓦塘确吉加措佛学院的年轻学僧设立的四年期教育计划。目前,有70名8至17岁的学僧参学其中,这项教育计划将佛教原则、价值观和智慧融入主流学术学习中。2022年,南方人教育计划扩大了其覆盖范围,以容纳更多来自当地社区和不丹其他地区的青年、家长和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你有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尽管它听起来极为深奥,很神秘,但事实并非如此。
——宗萨钦哲仁波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的探索
南方人教育计划协调人兼校长达瓦供稿
以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愿景为指导的南方人教育计划(Lhomon Education),是一项致力于将佛的核心教法融入学习的各个层面的教育倡议。这些以缘起、无常、智慧和慈悲为中心的教法,融入我们为学生开发的每一个活动、以及我们为教师和社区组织的各项计划中。贯穿所有这些活动的中心主题,就是“心的探索”。

左:学生们在修持“凝视图像”禅修;右:学生们描绘“心”
在南方人教育计划,我们有意识地强调心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将心的研究纳入我们的课程、觉悟闭关、青年参与倡议、冥想修持和社会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方法围绕这样一个问题:“你有叫做‘心’的东西吗?”,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中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促使每个人自我提问和自我反思,逐步帮助他们认识到被称为‘心’的无形而强大的现象的存在。

学生们在河畔禅修
其实,关于心的表述(不丹的宗卡语和夏却普语都称“心”为“森sem”)在不丹文化的日常用语和社交互动中普遍存在。例如,像“他/她有一颗善良的心(rok sem lekpu cha)”、“我的心很快乐(jang sem lekpa)”、“我的心很悲伤(jang sem shewa)”这样的短语,都承认了心的存在,这使得我们在讨论和探索自己的心时,比较容易联系起来。

预科班学生Nyendra Yoezer展示自己以心为主题的画作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另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心在哪里?”这常常让学生感到迷惑,有些人会指向他们的心脏、鼻子或脑袋。作为回复,我们提出各种分析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例如“准确地说,心在心脏的何处呢?”我们探究诸如颜色之类的特征、以及与心有关的各种属性。然而,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们发现自己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然后,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对情绪、觉知和感受的探索,通过诸如下面这样的提问,“你觉得悲伤、快乐或愤怒吗?”“你觉得想要踢足球或想要去哪里吗?”“你持续不断地看到和听到吗?你觉察到你周围的事物了吗?”或是,“你觉得饥饿或感觉痒痒吗?”我们鼓励学生表达和讨论情绪、感受与知觉来自何处,并最终得出结论——它们都只是我们的心的不同方面。此外,我们强调,心并非仅限于某个人(你自己)、而是存在于所有众生中。这让我们能够认识到其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并认识到尊重各种观点和见解的重要性。

预科班学生Sangay Thinlay庆祝佛诞日的艺术作品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遇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学生们会强烈地执取他们各自的想法。他们可能会不尊重他人的观点,并最终导致激烈的辩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立即展开一场关于心的讨论,并允许见解上的分歧。结果,我们观察到一种逐步的转变,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认识并重视他人的观点。
为了帮助他们更善于觉知自己的感受、情绪和知觉,我们还通过简单的活动来指导学生们。这些活动包括用觉知创造艺术、观呼吸、清醒地进食、带着觉知凝视图像、修持行走禅修、以及观察感受和知觉等等。在每一项修持的开始,我们通过皈依和发菩提心来确立一个正向的作意和无私的发心。这种深深地根植于佛教修持的架构,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前行的步骤,更是一种根植于我们的心的更广阔背景的修持和讨论主题。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强调了冥思的重要性,将觉知当做我们的心的基础层面来培养,并持续地觉知着我们的觉受。

左:Phurpa Tenzin关于“心”的画作;右:Thinley Choying Pelbar关于“心”的画作
对于我们最年幼的“预科班”学生(8到12岁),我们组织了一个有趣的绘画活动,鼓励他们表达各自对“心”的想法。看着孩子们在适当的指导下,如何通过简单的艺术媒介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们还运用象征符号、故事和个人体验,来探索我们的心的本俱自性。例如,我们检视了莲花的象征意义,重点强调它是如何从泥泞的水中生长、而不染污泥。艺术也被有效地融入于此。故事宣讲则吸引了年轻和成年的听众。我们利用这个强大的工具,分享有关于心、禅修、发心及其重要性的宝贵领悟。分享个人觉受使得学生们能够将他们自己的心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建立起联系。 此时,我们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你是否曾经在伤害一只蚂蚁时,三思而后行?”,或是,“你是否感受过施与的冲动,即使你没有什么可以布施?”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促进内省和冥思,引导学生领悟,我们都具有本初善。

Karma Thinley描绘自己“变化中的情绪”:太阳代表快乐、云意味悲伤、散乱的涂色则象征着迷惑
介绍诸如心和情绪这样的抽象概念、使之简明易懂无疑是一项挑战。对于这一主题的普遍性教育的缺失会导致迷惑,而校园内、外的物质干扰,更是增长了这种挑战。例如,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心”等同于灵魂。
“也许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你有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尽管它听起来极为深奥,很神秘,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确有‘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它熟视无睹。我们和孩子们说,‘你有一颗心——是不是?’然 后,你告诉他们,‘这颗心非常强大,正是心让你悲伤、让你想念妈妈、让你想要玩、想要你的玩具——是心在做这些。’进而,你也要教导他们,‘不只是你有心,其他人也有,而且他们的想法、价值观、喜好、厌憎并不总是和你相似的。’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让这样的同理心深入。我想你们就能够进一步讨论,‘这是你的想法,这是你的感知,这是你听闻的方式,这是你听取、想象、理解的内容……其他人不一定像这样理解.’……我认为这就是使我们自己宽容、悲悯、良善、柔韧的基础……也许,这也是情商的基础。”
——宗萨钦哲仁波切

左:Tashi Gyeltshen画了一张笑脸来代表自己快乐的心;右:Sonam Yoezer选择用一朵花来代表自己的心
虽然“心的教育”的影响力难以量化,但过去几年中我们的向外拓展倡议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教育计划的许多参与者已经向他们的学生和家庭成员发起关于心的讨论。关于这种影响的一个可观察实例,是禅修练习已经被引介给不丹常规学校中的数百名学生。
简而言之,在仁波切的指导下,南方人教育计划正在努力重新定义教育,通过将“心”置于学习的中心,我们希望能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南方人教育计划提供。
相关阅读:
菩提种子系列
中道教育——一个全球佛法教育枢纽
南方人教育计划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