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 敬撰
12月初的台北,天气却调皮地转暖,我的身心仍然停留在刚刚圆满的尊胜佛母千供法会的庄严坛城之中。过去十日以来带领大众修法的宗萨钦哲仁波切,不辞辛劳地于法会结束后隔日,与钦哲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举行年会。当晚,他还应台湾政治大学的邀请,欣然前往为年轻学子开示佛法。在精彩睿智地解答了同学们诸多关于佛法与生活的疑问之后,仁波切娓娓道出他将代表钦哲基金会颁发其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给一位数十年来在台湾孜孜不倦教授佛法的老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就是──“高明道”。

高明道是谁?
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也是不久前才听闻高明道的大名。从网上为数不多关于他的简短访问中得知,高明道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罗曼(Friedrich Grohmann), 是一位长居台湾、精通中文的德国人,是一个致力于佛教研究,特别是佛教文献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我不免有点好奇,一个德国人从哪里学来这么好的中文?他又与佛教在何时结下因缘?
与佛教的因缘
生在路德教派家庭的高明道是在天主教盛行的德国南部长大的。他从小不喜肉食,虽然那时他并不了解佛法基于对众生的慈悲而有茹素之教。幸运的是,他的父母亲皆是开通之人,因此他可以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成长。当时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是开放多元的,这使他有机会对各类宗教信仰广泛涉猎。当他十三、十四岁时,他母亲知道他对佛教有兴趣,便送他一本由若那谛罗迦(Nyanatiloka)比丘翻译的德文版《增支部》。若那谛罗迦比丘也是德国人,在1917年至1918年的冬天,他在汉口的看守所中将此经由巴利语译成德文。这是高明道所接触的第一部佛经。
学习中文和‘利美’的佛教
约半个世纪前,高明道开始学习中文,最早是他自己摸索,从古文着手,后来他有机会亲近两位僧侣,他们指导年轻的弗里德里希阅读中文的佛典。这两位僧侣都不是华人,其中一位上座部传承的比丘是德国人,另一位藏传格鲁派喇嘛的祖籍是匈牙利,学识广博,经历传奇。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小小的蒙古寺院里。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高明道对于’利美’──佛教的不分教派精神──的最初体验。这个体验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台湾的四十年
高明道在他的《算沙梦影》的序言中回忆道:“1974年底一个下毛毛雨的夜晚,我拎了只小行李箱,抵达台北” ,从此他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美丽宝岛。在书中他写道,他当晚首次拜访了华严莲社的成一法师, 正式在其座下皈依三宝(“高明道”这个名字便是这样得来的)。他自己也说,来台湾应该是业力使然。当然,如果真要分析,也可以说是因为他对于研究中国佛教的热情吧。在他看来,当时欧洲的佛学研究,在巴利语、梵语很强,西藏、蒙古方面也有不错的发展,唯独有关中国佛教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所以他就为人所不为,发心致力于中国佛教的研究。如此,他在成一法师指导下,先进入中国文化大学就读,以8年时间完成学士,硕士学位。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是与《如来智印三昧经》翻译有关的论题,研究的语言包括中文,藏文,蒙文和满文,这在当时是一个领先的课题。基于坚实的传统语言学背景(在中学学了九年的拉丁语和四年的古希腊语,以及后来学习的古汉语等),高明道日后主要从事佛法文献的编辑,翻译和研究,并在华严专宗学院,佛光大学等校以中文教授佛法。期间他出版论文数十篇,皆也仅以中文著述。他现任的工作包括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专任副研究员,华严专宗学院教师,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副教授,以及法鼓佛教学院佛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他的研究专长包括:梵语、藏文、巴利语、中文;文献学和经典翻译。
一位令人流泪的老师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2018年12月3日下午。在仁波切开始演讲之前,钦哲基金会安排了仁波切与高老师和其他几位台湾佛学界的老师们,在政大的咖啡厅茶叙,现场还有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工作人员,以及基金会的顾问彼得‧史其林(Peter Skilling)教授,大家济济一堂,欢言笑语,气氛轻松而欢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高老师,他看起来普普通通,与台北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行人并无二致。期间我突然被一位台湾的年轻佛学学者抓住,要求我为她跟高老师合影。她眼里满是兴奋和欣喜,告诉我她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这里巧遇高老师,她曾经跟随高老师学习佛法十多年,高老师是她最敬佩的老师了。她常常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听着老师的言教而感动流泪。而她自己十几年来兢兢业业致力佛法的研修,如今也站上了讲台,开始为人师表,真是可喜可贺。高老师也记得她,就连多年前她父亲做了点心给高老师品尝的事情,老师也念念不忘,另她感动不已。我不禁思量,这些年来,高老师令多少学子因为他的言传身教而深入经藏,学习研修佛法啊。看到自己种下的佛学种子生根发芽,想必高老师心中也甚是欣慰吧。
获奖感言
当仁波切邀请高老师上台领奖之后,高老师恭敬地从仁波切手中接过荣誉状,却未应仁波切之邀落座,而是站着先后用英文、中文发表简短的获奖感言。他借由仁波切当晚的演讲为缘起,继而随喜大众为聆听佛法而相聚,并即刻回向此随喜之功德。整个感言就是一堂精彩的佛法课呀。他的回向文这样说:“愿,借由此细微随喜之功德,在学术界象牙塔里佛法的学习能秉持不分教派的精神,对所有传承,不论大小,皆一视平等,并能真正赏析佛法的真义。” 由此,高老师再次告诫所有学子两件事。第一,在学习佛法时要抱有不分教派的态度。第二,佛教从文化来说有外内两个面向,外,指的是佛塔,石碑,佛像,以及义理,经文,学派等;内,指的是心,或者说意。若是学习佛法,这外,内二个面向都是不可以忽略的。
写到这里,我的报导要告一段落了。在与高老师短短的交集中,我看到的他不苟言笑,谦逊恭敬,却也言辞犀利,不留情面。正如高老师在给予莘莘学子的告诫中提到的不分教派和勿忘内以修心,想必他也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的吧。
后记
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彼得‧史其林(Peter Skilling)教授吗,他于2012年获得此“终身成就奖”,他如此评价高明道老师:“他完全无私地致力于佛教文献的教学,他完全无所求。在这个自我推广的时代,他是一个楷模和极好的鼓舞。还有,他也很幽默。”
高明道老师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我希望每天都抽出一上吋间领受来个他的法喜。感恩一切使我能在空中认识这位智去的因缘。